“长学制贯通”教育背景下,鸡娃已无效!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最重要?
时间:2025-11-10 作者:倍塔狗人工智能 来源:
当上海市教委在《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中反复强调 “长学制贯通培养”、“发展科学高中”、“深化STEM教育” 时,我们听到了教育改革清晰的脚步声。这脚步声告诉我们:教育赛道正在切换,“刷题”的终点站,即将到达。
未来,尤其是在长学制贯通培养的体系下,衡量一个学生价值,不再是“唯分数论”,而是他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,特别是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。
科创与实践能力从“加分项”变为“核心项”
“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”意味着学生的成长周期被拉长,评价体系将更看重持续的能力积累和项目成果,而非一两次考试的分数。
方案明确要求“融入科技、工程、人工智能等前沿内容”,并“加强课题研究、项目设计、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”。这等于将 “科创能力”直接写入了未来的课程核心。
高考与升学改革方向是“增加综合性、开放性、应用性试题”。强基计划、综合评价等多元升学路径,更是明确将竞赛奖项、社会实践、研究成果作为重要录取依据。
这意味着,一个在实验室里捣鼓小发明的孩子,一个在科创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孩子,他们的履历将比一叠“满分试卷”更有含金量。
为什么科创与实践能力这么重要
图灵奖得主richard sutton的影响力著作《The Bitter Lesson(苦涩的教训)》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。他总结了——AI发展的规律:“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,人类手工设计的知识和技巧往往会被更通用的学习方法取代。”
这句话对教育的启示是震撼的:
所有能被标准化、被重复训练、被AI快速掌握的知识性技能,其价值都在急剧衰减。而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,正是对抗这种“衰减”最有力的武器。
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作用
-
培养“超越AI”的创造力。AI擅长优化已知方案,但科创的本质是从0到1提出新问题、探索新路径、创造新事物。这是人类智慧的堡垒。
-
是“批判性思维”的训练场。一个科创项目,从开题到结题,全程充满对假设的质疑、对数据的审慎、对失败的反思。这正是AI无法给予的高阶思维锻炼。
-
是“与AI协作”的实战平台。未来的科创,必然是“人机协同”。孩子需要学会利用AI进行文献检索、模拟仿真、数据分析,让AI成为自己最强大的研究助手。
家长应如何做
-
重视孩子的每一次提问与探索,别让“考试不考”限制他们的好奇与尝试——这些正是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。
-
支持孩子参加高质量科创竞赛,开展课题研究,锻炼发现问题、持续探究的能力,这也是升学看重的素养。
-
提前关注强基计划、综合评价等多元升学路径,重视科创实践与项目经验的长期积累,切勿等到高三才准备。
总而言之,在长学制与AI的时代,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已非选修课,而是孩子的核心素养。投资这项能力,是培养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,使其无论面对何种技术变革,都能成为主动的创造者,而非被动的适应者。
